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建设项目评估

——

打印本文             

一、项目概况


2018年,为回应大学生就业难、“一带一路”时代背景下Y领域人才短缺的问题,X机构实施了“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建设项目”,即对大学、职业院校的学生开展知识和技能培训,对接企业就业,同时为中国Y领域行业发展输送人才,助力“一带一路”政策推进。项目合作执行方Z社会企业为某二线城市6所大学和职业院校的学生进行就业创业培训,项目周期为2018年10月至2019年7月。

项目目标为:通过对大学、职业院校的学生开展就业能力建设培训,并对接Y领域企业就业,解决大学、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让他们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提升职业综合素养,实现高质量的就业,同时联动Y领域企业开放就业岗位,为行业输送人才。项目目标的衡量指标是为XX地区350名高校贫困生和高职学生,实现受益群体80%的结业率,60%的就业率和10%的创业率。项目目标由X机构、提供资助的M跨国企业、合作执行方社会企业Z综合讨论确定。

为实现项目目标,项目团队从需求调研、课程体系和培训模式建立、培训对象筛选、实习/就业信息和资源对接、学生社群运营及优秀学员案例传播、项目评估与经验总结六个方面进行了设计。

利益相关方及合作模式:X机构有丰富的就业培训类项目支持经验,社会企业Z是专业的培训机构,拥有Y领域实操类培训师资和课程资源,X机构与社会企业Z为本项目定制专门的人才培养方案。社会企业Z与当地高职院校有良好的合作网络,同时作为Y领域人才培训服务商,拥有企业人员招聘的信息渠道和资源。X机构与社会企业Z制定了项目综合实施方案,指导项目的执行与管理,包括规范培训对象选择原则、就业创业培训线上线下课程体系、项目服务流程,由社会企业Z合作中心、教务处、培训部、就业部、后勤保卫处、财务部分工协作为项目执行提供全面保障,与合作高职院校对接确定参与培训学员名单、时间、场地,按照项目计划派出教师为学员提供系统培训,X机构通过定期线上会议、实地访点等方式跟进项目监测与管理。项目从执行阶段即引入专业的第三方评估机构界入做全过程评估,通过前后测了解各利益相关方对项目的期待、满意度和评价,评估项目成效,并对项目改善提出意见与建议。

15871294417797.png

项目运作模式图

二、评估目的与问题


本项目评估目的为:一是,系统梳理项目设计与执行情况,总结项目经验,分析其面临的挑战与局限,提出项目改进建议。二是,评估项目预期目标的达成情况,以及项目对受益人、大学或职业院校、XX领域企业的影响。评估问题包括:


     项目设计和执行情况是怎样的?

     项目的直接产出情况是怎样的?

     项目的效果如何?即项目给受益人带来了哪些改变?是否满足了受益人的需求?

     项目的影响如何?即项目对包括机构本身在内的各个利益相关方产生了哪些影响?

     项目的管理模式有哪些优势与不足,为项目完善提出可能的路径。


三、评估模式


该项目需第三方评估在项目为受益对象正式提供服务之前介入的全过程评估,基于评估的需求、预算的有限性以及X机构在项目中的角色定位,明德与X机构项目团队共同探索双方联合式评估模式。

基于明德在评估方面的专业性以及X机构将对项目进行全过程的跟踪与监测,为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及提高资源使用率,明德负责评估有关的技术文件设计,如评估指标体系、问卷及访谈提纲,并与X机构共同探讨完善。明德将在培训过程中和项目末期进行实地调研,对各利益相关方进行访谈,了解项目执行、产出与效果情况。X机构进行全过程跟踪并监测项目进程,为评估提供过程信息支持。

15871295605905.png

评估模式

四、评估框架


本次评估在设计评估框架过程中,将国际通行的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发展援助委员会(OECD-DAC)开发的应用于项目评估的标准与明德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公益项目通用的以共享价值为导向的 5S 评估模型相结合。

参考以上评估模型,结合该项目特点以及评估目的,并充分与X机构项目团队沟通,最终形成以下评估框架:

微信图片_20200417211424.png

项目评估框架


五、评估方法


本项目评估采用参与式评估,让项目管理团队参与到项目评估的重要环节中,共同促进项目完善与团队成长。


评估团队在培训前、后和项目结束阶段分别对学员及利益相关方进行调研,一方面,借助X机构的自有软件针对学员开展问卷调查;另一方面,通过实地调研针对学员及利益相关方开展焦点小组与深度访谈。力求通过前后测的方式获取较为全面的信息。此次评估过程中用到的方法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种:


1. 文献研究


项目资料以X机构与Z社会企业项目组提供的“大学生Y领域创就业培训”项目痕迹资料和其他官方渠道公布的资料为主;文献资料以论文、期刊、政策文件等专业文献为主,互联网、自媒体资料为辅。通过资料分析,评估团队较为全面地了解了有关现象背后的逻辑以及项目实施情况。


2. 问卷调查


基于项目受益人数量并不很多、所处地域与项目合作机构较为集中,且有进行线下集中培训,评估团队在培训前、后两个时间节点分别对学员开展了问卷调查,学员在培训前反馈其需求及对培训期待,在培训后反馈学习的收获及对培训的满意情况。共有401人报名参加培训,319人填写培训前调查问卷,填答率79.55%;结业人数为366人, 275人填写培训后调查问卷,填答率75.14%。


3. 深度访谈与焦点小组


为深入细致地把握实际情况、加深对项目目标达成过程的理解,评估团队在项目开始阶段、培训结束后进行了两次实地调研,分别为2018年12月、2019年5月,每次调查时间为4天,与各利益相关方负责人、执行参与人进行了深度访谈,与各阶段受益学员(包括培训前阶段、培训过程中、培训结束时、实习阶段)进行了深度访谈,同时开展了焦点小组了解受益学员反馈。


六、主要评估结论


评估团队从共享价值、项目战略、项目运作、项目效果与影响、可持续性五个维度进行评估分析,评估结果表明:

共享价值方面,项目设计关注回应大学生求职能力建设、Y领域行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各方对项目核心价值的认知高度统一;项目各利益相关方反馈项目核心价值实现,且对价值理解的共识程度较高,同时项目对执行方产生了明显的附加价值;各利益相关方对项目目标的知晓度较好,各利益相关方对核心目标达成共识;项目目标的实现情况较好,培训学员人数超过预期,学员就业率超出预期,但学员创业的挑战和困难较大,建议调整项目指标中对创业率的期待。


项目战略方面,该项目与发起机构以及主要参与机构的战略定位匹配度高,通过开展该项目能够促进各相关方的业务发展,助力跨国企业、公益组织、社会企业实现使命愿景;项目战略与模式具有较强的创新性,社会组织与社会企业、院校、企业多方主体合作,形成了新的人才培训模式,院校和学生的需求前置,服务方式更具有社会关怀,并且用人企业也能从中受益;本项目在设计与执行过程中,运用了各方的优势资源,有效回应民办和职业院校大学生就业难和Y领域行业人才紧缺的问题,并通过实操强的培训方式,回应了受益群体的需求,项目模式设计精准有效;项目在指标设计、风险管理等方面还应做进一步制度化设计和优化。


项目运作方面,项目覆盖的学员选拔较精准,只有少量学生对培训的方向不感兴趣,学员流失率低;项目投入了充足学员支持资源与人力资源,学员对学习过程的满意度评价较高;受益人对整体线下和线上课程内容满意度较高、课程设置合理,执行方提供的就业支持资源能满足学员需求;项目组织架构和分工清晰,沟通协作高效,是实现项目高效运作的重要基础;项目制定了较完备的管理制度,项目流程设计明确,执行方在项目运作过程中兼顾规范性和灵活性,为合作学校提供定制化的服务方案;项目文档和痕迹管理仍有优化完善的空间。


项目效果与影响方面,除创业率指标之外,项目产出基本全面实现,结业率、就业率超出预期,但佐证项目产出的记录和数据资料收集等工作精细程度有待进一步加强;综合各方反馈,学员知识学习、技能掌握和能力提升、综合职业素质各方面显著成长;受益方学员和学校都对培训做出了非常正向的评价,对培训课程内容、讲师能力和态度十分肯定,用人企业对学生工作能力非常满意;通过项目执行与社会宣传,项目对X机构、社会企业Z机构形象、社会影响力、 口碑影响方面均有提升;项目实现了项目的附加价值,对执行人员工作能力提升、学员就业发展空间和机会、学校培养学生体系完善、用人企业观念更新均产生了正向的影响。


可持续性方面,受益人的变化与成长显著,在持续影响方面具有明显的可持续性;该项目探索了一套Y领域人才培养模式,合作各方均认可此项目价值,持续合作意愿较高;通过对项目目标、干预方式、项目成效和影响梳理,项目模型基本成型,具有一定复制推广的价值。


七、环境扫描与评估建议


明德对本项目发展背景做了三个维度的扫描,包括Y领域行业规模和人才供给平衡情况、Y领域行业发展趋势、社会企业发展趋势,结合权威的行业研究报告数据、行业专家预测与判断、政策法规文件,为项目发展提供参考。

综合评估结果与环境扫描,评估团队对项目发展提出以下建议,包括:


1. 厘清商业与公益模式的边界,实现公益资源优化配置。该建议主要针对社会企业Z作为Y领域人才培训专业服务商,项目执行之初,公益资助项目和商业服务两者之间的工作边界不够清晰,为更好地实现公益项目的社会价值,因此建议统筹方和执行方在模式总结时深入讨论厘清商业运营和公益项目资助之间的边界和区别。


2. 借助大数据思维优化管理手段,助力公信力提升以及专业发展。该建议主要针对本项目涉及到受益对象在培训各环节的线上学习数据信息、线下培训出勤信息、考试信息、学员指导记录信息、就业信息与其他可能的变动信息等,同时项目资料管理也有待进一步加强,因而建议在项目管理方面结合信息化工具,形成完备、高效的管理系统进行项目数据采集,同时培养项目痕迹管理意识。


3. 加大对受益人等各相关方的倡导,更大化发挥公益资源价值。该建议主要针对项目执行前期的宣传和倡导相对以外部为主,而项目内部受益群体对参与的公益项目属性认识有限,因而建议进一步加强项目公益理念和价值的传递,特别是学员层面,将更加珍惜有限的公益资源和机会,提升公益资源利用率、避免资源浪费。


4. 优化工作机制完善操作指引,形成易推广的有效操作模式。该建议主要针对项目发展的推广和复制,综合各利益相关方对项目的意见反馈和完善建议,总结提炼项目模式、优化工作机制,细化工作流程,加强项目细节管理,在项目流程、执行标准、资助标准等方面形成更细致的操作指引和规范要求,同时保留根据学校需求量身定制的优势,兼顾标准化与可调整的弹性空间。


5. 整合资源推广复制至更广范围,增强扶贫等附加价值实现。该建议主要针对原项目设计中对贫困学生的关怀未能实现,因而建议统筹方整合更多潜在资源,考虑在下一阶段开展项目时扩大项目辐射范围,如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和贫困学生,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益,让更多地区的学生、学校受益,提升培训的紧迫性与必要性,使项目资金发挥更大社会价值。



八、主要评估挑战


评估虽然较早介入该项目,但项目设计已经确定,且部分工作已在开展。评估合作确定的时间与需要发放培训前测问卷的时间相隔甚短,因而未能与项目团队以及各利益相关方共同对项目进行系统梳理。以致在初期,评估团队未能在促进各方更加互相了解、加深各方对项目的认识以及促成多方形成共识等方面做出贡献,也未充分获得利益相关方对评估的认知与反馈以贡献到后续的评估工作中,从而使得评估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受限。


评估原计划对学员进行3次问卷调查,第三次问卷调研时间原定在项目结束后,但受培训时间安排和项目进度等因素的影响,培训结束时间与项目结束时间间隔过短,短时间内让受益人填写多次问卷也会给他们带来困扰,因此实际执行中只做了2次问卷调查。

尽管本次评估是在项目实施周期(2018年10月-2019年6月)开展初期介入并贯穿项目执行过程,也能较为全面地呈现项目的开展对各方带来的影响,但难以严格地验证因果关系并说明项目对利益相关者所受影响的贡献程度。


九、评估结果应用


2018年12月,明德评估团队在第一次实地调研结束后,从项目回应的实际社会问题、各方对项目本身及目标的认知、项目执行的调整与挑战以及项目公益价值的实现四个方面反馈相应的发现并提出建议,为项目执行改进提供参考。根据X机构的反馈,这次评估建议为项目发展提供了中肯的意见,X机构与执行合作方详细讨论,并根据意见调整了项目执行的方式。


评估完成后,明德与X机构对评估结果应用进行了沟通,X机构反馈其项目团队非常认可评估报告,可应用且有价值的信息多。评估团队从行业、公益组织与资方关系等更高的层面进行了分析,使得项目团队对共享价值有了更充分、全面的认识,并多了一个审视自身的视角。与此同时,X机构项目团队也更自信地在工作中应用“共享价值”的概念,并应用到给其他合作伙伴开展的培训中。X机构还表示已将评估报告分享给了合作方,社会企业Z机构的员工也反馈其对商业服务和公益项目的边界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有助于公司管理的完善。


目前该项目正在开展第二期,明德继续承担第三方的评估工作。